cczg5242 发表于 2020-9-9 15:54:40

浅谈余秋雨_散文精选_心情随笔

浅谈余秋雨_散文精选_心情随笔
  细数当今对社会影响深远的文学大家,余秋雨始终是逃不掉的话题。
  一切秩序总是倥偬的产物,一切瑰丽总是原始的进化。《答李端叔书》中指出:“木有瘿,石有晕,犀有通。”瘿瘤之于耸木,晕纹之于灵石,恰如纰漏之于常人,孔隙之于万物。谈起余秋雨,其在艺术以及文学上的造诣是天下人有目共睹,戏剧、散文、美术、历史、哲学……凡有涉及,皆必精通。同时,不少的负面新闻接踵而至,有客观,也有情绪化评判。就如当年的“南京钟山碑文”事件被很多人诟病,似烙印,久久没能消退。以致不论老少,不分行业,总要插上那么两嘴,批判那么两句,附迎随众,已衬显自己不是那么庸俗。
  可是文学大家同是人,不是神,没必要苛责得过分入骨,耿介于怀,也没必要过分高捧崇随,奉为圭臬。二者都是极端,历史上的极端笔笔皆错。
  还是王尔德一针见血:“在艺术中只有美丑无所谓对错。”
  对于南京钟山,暂且不谈明孝陵的恢宏阔大,也不论诸葛亮“钟山龙蟠,石头虎踞”的美誉,其中对近代中国意义最深远的莫过于孙中山先生的陵园。从怀人角度,孙中山的历史重要性与精神重要性不言而喻;从艺术角度,“中山陵”建筑是当时世界各国的精华之作。无论如何,“中山陵”是南京钟山不可忽略的部分。可是,细读余秋雨为此山所题碑文,落落百字,上至“六朝熏风,南唐遗韵”,下至“画卷新展,岭苑初洗”,甚至写有“斥资五十亿,搬迁十三村”等无病呻吟之语,却不见“中山”二字。难道孙中山对于中国解放的贡献不值片字之提吗?难道中山陵的艺术成就偏偏无法博得余秋雨的关注吗?墓是前世的留名,碑是生平的铸刻。碑文如此转弯抹角,隐晦藏忸,奢华铺排,独漏孙氏功业,可见余先生的确是在回避某些问题。
  但同时,社会一些评价难免有些操之过急,过分偏激,甚至强加毋须有的罪名。碑文中那句“却又寥寥几处,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”,惹来无数闹事者的围攻。他们将其强行扭解为“中国只有可数几处风光无限”,妄图给余秋雨罪加一等。明眼人都清楚,余秋雨的重点绝不在寥寥二字,而在于转折的表达加强——“然而有几处与历史契合,与风光同乐”。这样一来,倒要称赞余先生的严谨。
  更有甚者,做事后诸葛。责斥南京市当局选人出错,责斥其未加遴选,便草草委余秋雨以重任,将余秋雨鞭为不懂碑文的虚伪文化商人。这种言论更是站不住脚的。事实上,余秋雨在碑文石刻上的造诣堪称顶尖。无论音韵字法,抑或全局气魄,再者历史演变,自魏碑至明清碑,全无巨细,他都俯身考察,内化于心,外成于文,或雄俊伟茂,或骈俪清秀,皆为大师风范。书法圈的专业人士如此评价余秋雨写过的碑文:“突破老式的骈赋套路,恢弘高雅。”余先生自身也有过研究后的感叹:“我常常产生一些遐想,牵着一匹瘦马,走在山间古道上,黄昏已近,西风正紧,我突然发现了一座魏碑,先细细看完,再慢慢抚摸,然后决定,就在碑下栖宿。”(见《中国文脉•笔墨历史》)如此通达,如此高穆,怎可由常人妄说缘木求鱼,自酿苦果。
  兜兜转转,社会中的诽谤与谩骂之声,无非源自这几点:利益驱动,到底是在批判别人,对自身无害,炒余的名声也可抬高自己;嫉妒驱动,对于自身无法到达或根本仰望不及的高度,干脆将其摧毁,方便与其平视;看客心态驱动,不时做出一些小动作,让自己显得不那么愚钝,貌似不落伍的样子再试图踮起脚尖高哼两句叽喳自身的存在。
  由此看来,余秋雨创作的《苏东坡突围》便有了指向性,反复把味,似是一种低沉的宣泄,幽声的呐喊,无神的叹息:如“检举揭发专业户”舒为了自身的权威势野,而加于苏轼罪名的行为,不正像如今媒体舆论所露出的利益嘴脸,两颗獠牙,一权一钱,足以撕碎文化的宁静;再如李定与王因妒忌苏轼而扭曲的姿态与身影,投射到今日,便成了嫉妒熏心的“键盘侠”的那一团团湿黑胶黏的心影,令前进者望而怯之避之,固步滞留,一旦陷入,便被纠缠裹覆,撕扯不尽,摆脱不掉,终身随阴影。
  余先生将“突围情怀”寄于苏轼,想必那时的他也期待着创作的突围,事业的突围。而且现在看来,他早已突围成功,并进入到一个敞阔的境界,呼吸畅快,攀至一个磐的高度,一览众山:摆脱了上世纪散文“小哲理,小摆设”的审美规范,树立起一座真正高大独立的主体形象;摆脱了“小人儒”的自我徜徉,上升为“君子儒”的家国情怀;摆脱尖酸刻薄的小家子文人气息,已然,横亘在棉柔纸张中的是一道精神磁场,洄然于字里行间的是一汩精神长流。
  冷成金曾这样评价:“余秋雨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,不仅表现在思想文化境界上,还表现在强烈的主体意识方面”。在余先生眼中,山水不再是自然,而是人生的平衡与哲学(见《行者无疆》);年岁不再是数字的徒增与皱纹的平添,而是一次次的疏离与评判(见《文化苦旅》);人格选择与文化选择不再是文学殿堂中的聱牙秘密,而成为成长路上的保护伞(见《借我一生》)……欢愉,忧思,欣慰,苦恼都与历史,现实,未来相互缠绵,相互契合,相互蒸腾,宏观而又精微,凌厉而又剀切。
  人生来便有缺陷,那是阳光照进的地方。也就是在这一俯一仰之间,产生伟大与渺小的比照,构成人格美学上的参差与倒错,这样的文学大家,更值得世人仰望、研究。
  随机推荐:套包淘宝网 淘宝网优惠券 淘宝购物卷 天猫优惠卷 淘宝怎么找优惠券
相关的主题文章:


   http://1iem.rakuya-com.com/viewthread.php?tid=309977&extra=

   http://www.hoganshoessale.com/home.php?mod=space&uid=0

   http://xn--iba5a17rhaao8rkr795r0baus40c.tailien.com/viewthread.php?tid=37777&extra=

   http://dou28.cn/home.php?mod=space&uid=29012

   http://xn--xnonqu75bcvap11j-ug6i.lmteck.com/viewthread.php?tid=907425&extra=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浅谈余秋雨_散文精选_心情随笔